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風險與報酬

相信大家應該都聽過高報酬的前提是高風險,可是這層因果關係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一種說法是:這源自於人類自古以來對於報酬的風險趨避 (risk aversion) 現象。

什麼是風險趨避?就是指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往往會要求更低的價格(而非更高)來補償他所承擔的風險;當兩個選項的期望報酬相同的時候,人們通常偏好有確定報酬的那個選項。

紅燒牛肉麵 (公開版權圖片)

舉例來說,想像你經常去牛肉麵店外帶一份標價$100的牛肉麵回家吃(好懷念的味道!),回到家,打開包裝後才發現,有時候老闆包給你的是一碗半筋半肉麵(賺到),有時候卻包給你牛肉湯麵(詐騙),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這個不穩定的"牛肉麵"絕對不值這$100的標價。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諾貝爾經濟學得主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提出了個合理的解釋。


Kahneman & Tversky (1979)


他們發現,人類在獲得同樣1單位報酬的正效用(想像成喜悅)會低於他失去1單位報酬的負效用(痛苦):人類喜好報酬,但更厭惡損失。不確定性越大的選項,它的報酬越有可能出現在遠離原點的兩側;因此,儘管它的平均報酬還是一樣,但是它的淨效用會變成負的。想要彌補這個效用的損失,人類會要求以更低的價格獲得這個選項。

假設市場上只有兩隻母雞,A母雞一週可以穩定生出一盒蛋,而B母雞有可能生兩盒也可能什麼都生不出來。同樣都是一週一盒蛋的期望報酬,B的售價通常會比A來得低,因為牠有可能會害主人四週過後,交不出合約上答應給客戶的四盒蛋。

若A母雞賣$2500,B的售價低一些,賣$2000,而一盒蛋的批發價是$20。換句話說,買B只要花$2000,就能買進平均每週一盒的產能、平均$20的產出。而要承擔的風險,就是耐着性子忍受牠時好時壞的產出了。換句話說,B主人會有比A主人更高的投資報酬率,但是這個報酬率是用承擔不確定性來交換的。

所以較高的報酬,來自承擔較高的風險。
(反之亦然嗎?非也。賭博就是最好的明證)

然而,現實生活有完全符合理論的預期嗎?顯然沒有。理論上,高風險股票的價格應該要比低風險的股價還要低,實際上卻並非如此。這有可能是因為股票市場的投資人經常無法認知到自己所冒的風險有多大。他們會沈醉在投資高風險股票所帶來的新鮮和刺激感,或是忽視自己有在冒險這回事。


回到外帶牛肉麵的情境:那麼,這個不穩定的麵,理論上揪竟應該值多少錢呢?
而B主人在生產雞蛋的風險投資上,有沒有可能在既定報酬之下獲得白吃的午餐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